游戏宅逆袭: 成英国最年轻管理学终身教授

他从一名博士毕业生到终身讲席教授,仅仅用了6年。在欧美国家,终身讲席教授是一个学科唯一的学术领袖,英国对终身讲席教授的任命更是非常谨慎。

3月4日,CCTV4国际频道《华人世界》节目向全球观众介绍了一位了不起的华裔博士———重庆崽儿熊榆。今年33岁的他,前不久刚刚被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任命为纽卡斯尔商学院终身讲席教授,成为了当今英国管理学领域最年轻的一位终身讲席教授。

QQ截图20150306101353.jpg


而他从一名博士毕业生到终身讲席教授,仅仅用了6年。在欧美国家,终身讲席教授是一个学科唯一的学术领袖,英国对终身讲席教授的任命更是非常谨慎。那么熊榆又为何能获此殊荣呢?

曾经工科男,如今研究中英交流

熊榆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计算机系,毕业时获得欧美亚洲纽带项目奖学金,赴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在英国,他的博士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之后他在英国约克大学做管理学博士后,并在英国女王大学、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任职。“我从本科到博士读了9年计算机专业,博士后阶段才转到管理学,在管理学方面继续发展,正是由于我有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学习背景,所以才选择做技术管理方面以及科技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通过微信采访了熊榆。熊榆表示,他目前所做的研究,是中英两国在国际技术方面的合作,以后将有更多科研经费,将带领更多学者建立团队,做更多影响政府决策的事。“中国创新、英国创新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就属于我的研究范畴。”他说。

去年12月被任命为终身讲席教授之后,他最大的感受是责任变大了,对自己的科研、教学和领导能力要求更高了。“评定终身讲席教授的唯一标准就是研究水平、研究能力,是否提供好的建议能够影响政府和企业的决策,而不是闷在家里写论文。在英国,一般不需要论资排辈,只要你做得比别人好,就会受到重视。”他说。

曾经游戏宅,如今是奥运火炬手
20150306101347a778f.jpg

他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唯一华人火炬手

熊榆回忆,他1999年进入大学的时候,也是一枚宅男,出生在重庆的他,从小学到大学甚至都没有去过中国其他城市,也几乎没有参加过校园活动。“当时和现在的大学生一样爱打游戏。”父亲熊中楷也说,儿子当年特别喜欢玩游戏,一个新游戏出来他都会没日没夜地玩。大学毕业后来到英国,想要花一年时间走遍英国的他加入了学校旅游社团。这些社团活动,增强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也为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中国人从小强调尊师重道,这也让中国学生变得比较谨慎,但是有时候在学校活动、学术研究上,学生更需要有释放的机会。个人感觉国内的社团主要是由老师安排、组织的,而大学时我的思想已经比较独立了,所以很少参加活动。”而国外的大学活动更多是学生主导,老师反而成为了帮手,甚至不管,在不同环境下,熊榆变得更积极。后来,熊榆当上了当地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他的社会活动能力更强了,这也对他目前的研究方向颇有助益。

尽管如此,熊榆也坦诚,中英教育方式的结合对他的人生有很大启发。“中国式教育重视基础,这对我帮助颇大。”他说。

在采访过程中,他还回忆起有一次学校要求大家参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他立即回应称,自己其实也是“留守儿童”。“我的父亲是大学教授,一直忙于工作、学术研究,经常在国外,所以我从小学到大学都长时间见不到他。”熊榆说,以前更多时间是母亲一个人在照顾他,“但是我也很感谢父母之间的配合,一方面我有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另一方面,父亲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也成为了我儿时的榜样,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学会了人一定要往前走,要不断努力。”

因近年来为促进中英之间的学术、教育与科技合作做出突出贡献,2012年他还被伦敦奥组委邀请担任奥运火炬手,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籍学者。目前,熊榆还是英国科技部中英核心专家组成员中唯一的华人。

曾经小偏才,如今还是这么任性

“我从童年到大学的教育都是在重庆完成的,在当时高考分数还不错的情况下,我没有选择外地大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重庆。”熊榆说,即使现在生活在英国,每年他还是会抽空回重庆几次。

提到学生时代,从小数理化拔尖的熊榆,高中时期数学曾获全校第一名。他笑着说,他语文学得不太好,属于明显偏科的学生。他鼓励现在偏科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要因为一科差就气馁。“兴趣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许我的经历能够提醒和我一样偏科的学生。”他说。在他看来,国外对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做得更好,中国老师应该尊重学生,多发掘学生的兴趣。

2003年本科毕业的时候,跟现在许多同学一样,熊榆同样陷入过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考研还是工作,或者出国?他说,这应该也是每一届大学生都遇到的问题。然而现在的熊榆更相信最适合自己的机会总会出现,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人,所以大学生应该随时提前做好准备。

虽然曾经是偏才,不过,随着国内大学毕业人数很多、就业压力增大,他也建议大家,不管偏不偏科,开卷总是有益的。“应该多看书,比如社会知识型书籍,看了以后要多思考,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他说。

来源:重庆晚报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