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之间的友谊是虚无缥缈还是弥足珍贵?
编者: “孤独”是我们在留学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字眼。异国他乡,所有一切都是陌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渴望一些熟悉的人或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抚慰心里的不安。
在亲情只能感受到却不能实在触摸的日子里,在爱情扑朔迷离姗姗来迟的时光里,友情,毋庸置疑的成为了我们情感的寄托,精神的支柱。 小到重阳端午,大到新年除夕,国内的小伙伴大多数可以回到家中,一家人共享天伦。而相比之下,作为留学生的我们,就略显凄凉。我们最常做的就是和朋友们聚在一起。
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身边资源有所限制,这样产生出来的友情,有着必需性,有了这种必需性后,我们就不得不捆绑在一起,集体活动,来减轻那种漂浮在空中,摸不着看不见,但是却实实在在渗入肌理的孤独感与漂泊感。
除去中国人特别多的大学与专业,实际我们的社交圈很窄,一个专业就那么几个中国人,一个学院就那么几个中国人,甚至整个学校就那么几个中国人。
我们是会或多或少有一些“hi”“bye”的外国友人,可文化的不同,与语言的障碍,让我们中间始终存在着无形的屏障。你们或许会问,我说留学生之间的友谊有必需性,是否就说,我们只是迫于所需,这段友谊,缺乏真心,缺乏诚恳,一旦这种必需性消失了,那么这段友谊也就日渐消逝… 答案是:恰恰相反
1.Rainy张琬仪 生在香港 长在广东 在美国读高中 现在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大二的学生
“刚到美国时,我看到同是中国留学生就很亲切,很热衷于与他们做朋友,因为很渴望建立自己的一个圈子,来消除自己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后来渐渐懂得我不可能和每个人深交,在国外交朋友不可以看到是自己的同胞就冲上去。
大家都要相处,相处到一段时间,我认为我了解这个人了,我才开始和她谈心。现在即使回到国内,我还是会跟我几个要好的朋友保持联系,会相约去对方的城市玩,不过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个。” 留学生之间的友谊,因为重视,所以一开始会很谨慎;因为想要珍惜,所以更加会付出真心。
2.Chelsea 内蒙人 去年八月来的美国 在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读研究生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现在来到国外,我觉得我更不喜欢主动跟人打交道了, 好像这边都是饭饭之交比较多(因为都只是周末约出去吃吃饭或者打发一下时间嘛),哈哈哈。
虽然接触人范围比较大,但好像都是很表面的交际,真正能走进内心的寥寥无几,我觉得对于我这种性格的人来说,在国外的这样一个环境里,我更需要时间来确定一段友谊,来交一个朋友。
但是这边真正交到的朋友回国后也必然会保持联系,因为我们一起生活的经历之类的,会更加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吧。” 留学生之间的友谊,因为一些必需性因素,好像显得较为虚幻,但其实是因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摸索,来确定,这里面更多的是不易。
3.Joa 河南人 去年八月来的美国 在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读研究生
“其实我觉得友情是不能拿来量化的,而且在任何一个环境下,友情都具有必需性。不管是交朋友时的自我要求,还是对别人的要求,都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 留学生之间的友谊,即使在必需性下,并不会改变友情本身的质量。
4.Carter 广东人 在多伦多读书将近两年
“刚开始来读书的时候,住亲戚家,没认识什么人,总是跟亲戚的小孩一起,到了后来搬了出去,就开始认识一些人,我觉得在这边就是朋友流通性很大,首先就是老搬家,其次就是转学。
每一次搬家,转学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人,因为环境变动频繁,所以会成为一个巨大的人际网。男生之间的友谊,其实比较easy,称兄道弟的会有很多,尽管以后毕业回国,但是兄弟还是一辈子的兄弟” 留学生的友谊,在这必需性下,显得更为大度,包容性更强,四海皆朋友。
采访后记:
不管身在何方,友情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只是这种必需性在陌生的环境下会更为突出,但这并不会改变友情的质量与其本身,任何时候,坦诚相待与真情实意都会带我们找到志同道合的知己。笔者觉得在外国读书的时间里,朋友是陪伴在身边时间最长的人,很多时候下,朋友,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我们且行且珍惜。
-------------------------------------------------------------
来源:北美留学生日报(杨洋)
在亲情只能感受到却不能实在触摸的日子里,在爱情扑朔迷离姗姗来迟的时光里,友情,毋庸置疑的成为了我们情感的寄托,精神的支柱。 小到重阳端午,大到新年除夕,国内的小伙伴大多数可以回到家中,一家人共享天伦。而相比之下,作为留学生的我们,就略显凄凉。我们最常做的就是和朋友们聚在一起。
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身边资源有所限制,这样产生出来的友情,有着必需性,有了这种必需性后,我们就不得不捆绑在一起,集体活动,来减轻那种漂浮在空中,摸不着看不见,但是却实实在在渗入肌理的孤独感与漂泊感。
除去中国人特别多的大学与专业,实际我们的社交圈很窄,一个专业就那么几个中国人,一个学院就那么几个中国人,甚至整个学校就那么几个中国人。
我们是会或多或少有一些“hi”“bye”的外国友人,可文化的不同,与语言的障碍,让我们中间始终存在着无形的屏障。你们或许会问,我说留学生之间的友谊有必需性,是否就说,我们只是迫于所需,这段友谊,缺乏真心,缺乏诚恳,一旦这种必需性消失了,那么这段友谊也就日渐消逝… 答案是:恰恰相反
1.Rainy张琬仪 生在香港 长在广东 在美国读高中 现在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大二的学生
“刚到美国时,我看到同是中国留学生就很亲切,很热衷于与他们做朋友,因为很渴望建立自己的一个圈子,来消除自己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后来渐渐懂得我不可能和每个人深交,在国外交朋友不可以看到是自己的同胞就冲上去。
大家都要相处,相处到一段时间,我认为我了解这个人了,我才开始和她谈心。现在即使回到国内,我还是会跟我几个要好的朋友保持联系,会相约去对方的城市玩,不过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个。” 留学生之间的友谊,因为重视,所以一开始会很谨慎;因为想要珍惜,所以更加会付出真心。
2.Chelsea 内蒙人 去年八月来的美国 在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读研究生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现在来到国外,我觉得我更不喜欢主动跟人打交道了, 好像这边都是饭饭之交比较多(因为都只是周末约出去吃吃饭或者打发一下时间嘛),哈哈哈。
虽然接触人范围比较大,但好像都是很表面的交际,真正能走进内心的寥寥无几,我觉得对于我这种性格的人来说,在国外的这样一个环境里,我更需要时间来确定一段友谊,来交一个朋友。
但是这边真正交到的朋友回国后也必然会保持联系,因为我们一起生活的经历之类的,会更加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吧。” 留学生之间的友谊,因为一些必需性因素,好像显得较为虚幻,但其实是因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摸索,来确定,这里面更多的是不易。
3.Joa 河南人 去年八月来的美国 在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读研究生
“其实我觉得友情是不能拿来量化的,而且在任何一个环境下,友情都具有必需性。不管是交朋友时的自我要求,还是对别人的要求,都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 留学生之间的友谊,即使在必需性下,并不会改变友情本身的质量。
4.Carter 广东人 在多伦多读书将近两年
“刚开始来读书的时候,住亲戚家,没认识什么人,总是跟亲戚的小孩一起,到了后来搬了出去,就开始认识一些人,我觉得在这边就是朋友流通性很大,首先就是老搬家,其次就是转学。
每一次搬家,转学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人,因为环境变动频繁,所以会成为一个巨大的人际网。男生之间的友谊,其实比较easy,称兄道弟的会有很多,尽管以后毕业回国,但是兄弟还是一辈子的兄弟” 留学生的友谊,在这必需性下,显得更为大度,包容性更强,四海皆朋友。
采访后记:
不管身在何方,友情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只是这种必需性在陌生的环境下会更为突出,但这并不会改变友情的质量与其本身,任何时候,坦诚相待与真情实意都会带我们找到志同道合的知己。笔者觉得在外国读书的时间里,朋友是陪伴在身边时间最长的人,很多时候下,朋友,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我们且行且珍惜。
-------------------------------------------------------------
来源:北美留学生日报(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