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那些奇形怪状却让人震撼的传奇建筑
冰冷坚硬背后的传奇
建筑永远是一个城市构成中最重要的元素,他们构成了城市的样貌,他们为我们脚下的土地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功能,他们让城市拥有了更完美的轮廓,也带给城市最与众不同的性格。
不知道有多少人被那充满情怀的文字洗了脑。在他们看来,如今城市建筑的钢筋水泥就是冰冷的象征,他们抱怨现在所有城市的建筑都毫无个性。可事实真是如此么?现代建筑又是否真的那么不值一提?也许你可以到蒙特利尔看看。
行走在蒙特利尔的街头,你会觉得自己仿佛在阅读一部与建筑有关的编年史。行走在旧港或者老城区的时候,我们经过的每一栋建筑仿佛都经过了精雕细刻,建筑外檐的每一份装饰都独具匠心,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曾经的那个慢节奏但精致的旧生活中。
“美丽”这个词绝不仅仅局限于那些独具韵味的古典建筑。扔掉你的偏见,试着去用心感受一下那些带着工业化烙印的新建筑,你会发现,那些不规整甚至奇形怪状的建筑背后,也自有一番值得回味的风情。那些显得有些冰冷的现代建筑,会让你意识到在那个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建筑背后的故事,都会变成这个城市的传奇。
理想主义者未完成的梦
圣劳伦斯河畔,当你看到一个奇形怪状但非常好看的建筑时,不用问,那就是Habitat 67。Habitat 67 是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仅存的硕果之一,不仅仅是蒙特利尔的地标,更是整个加拿大都引以为傲的建筑之一。
Habitat 67是设计师萨夫迪(Moshe Safdie)设计的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房。开始时,建筑并没有一个整体的样子,而是一个一个像盒子一样的住宅单元。在这些“盒子”预制建造出来后,再像集装箱那样以参差错落的形式堆积起来。并且还能根据需求不断扩建。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宣传图)
当时,中低收入人群居住的环境十分拥挤,萨夫迪的设想是让这些低收入的人群能花更少的钱,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单亲家庭的住处”表达了萨夫迪对Habitat 67 的定位,你也能通过这里,感受到萨夫迪在人文关怀上做出的努力。虽然Habitat 67居住密度极大,每个建筑单元的面积很小,而且造价低廉。但每一个单元的住户都能拥有一个阳台和一个屋顶花园。生活的地方有阳光,有花园,明天遇到再大的困难,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师萨夫迪(Moshe Safdie)在麦吉尔大学建筑系时制作的模型 Photograph: Bettmann/Corbis
Habitat 67的最初设计稿也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有很大出入,最初规划的建筑单元有900个,可为了赶上1967年的世博会,社区的规模大幅缩减,成品只有158个住宅单元。但这不影响当时这栋建筑带给世人的震撼。要知道,那时候,是将近50年前啊!而且,它还开创了三维预制居住单元的先河。
萨夫迪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三维预制单元相关的理论,Habitat 67就像是一个检验他理论的伟大作业。这理论和造型与当时风靡世界的日本建筑届新陈代谢派(Metapolism)的众多观点不谋而合。
错落有致的设计让每一层的居民都能感受到阳光
当年的Habitat 67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然而普通市民们却并不太买账,他们觉得这里地理位置太偏,居住密度又太大。托地理位置和大师的关系,如今的Habitat 67的更像一个高档社区,有时候让人觉得有些遥不可及。这似乎和萨夫迪开始想要打造的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乌托邦有很大不同,似乎变成了一个未完成的梦。但每一个加拿大人,都会自豪地指着这里,大声地说:“This is made in Canada!”
举债完成的体育场
提起蒙特利尔的奥林匹克体育场(Olympic Stadium),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大家对这里的熟悉无非是因为这里有一座蒙特利尔塔,高达175米,是世界最高的倾斜建筑物。套用一句常用的说法,就是“我们的斜塔比比萨斜塔还高”!然而这并没有用,因为并没有人从这座塔往下扔铁球
还是先来说说这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历史吧,为了迎接和举办奥运会,蒙特利尔在70年代建造了这个体育场。这是当时蒙特利尔第一个有盖的体育场,从此蒙特利尔人再也不用顶风冒雨地看比赛了呢!当然,作为体育场,我们不能忘记它的基本功能,比如举办激烈的美式足球赛,比如激烈的棒球赛,比如偶尔接一场大联盟的足球赛。当然偶尔也拉拉私活,办办演唱会什么的。因为体育场巨大的造型,当地人也亲切地称之为“THE BIG O”
(现在奥林匹克体育场的顶棚可能是最贵的顶棚之一了)
当然,别看我这么说,这个体育场最初的设计,其实颇具浪漫情怀。一开始的设想特别好,体育场可以加盖也可以露天,只要通过倾斜的高塔将体育场巨大的顶棚吊起来就可以实现。遗憾的是,骨感的现实告诉设计师“这事儿不靠谱”~最后只能将顶棚牢牢焊住。而每年光清理顶棚积雪,蒙特利尔都要花费上百万加元~所以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还要拉拉私活,接接演唱会。
(其实你还能到塔顶俯瞰蒙特利尔的景色)
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还有一个略带贬义的名字——“The Big Owe”。这是因为当年蒙特利尔为了举办1976年的奥运会(还有后续的修顶棚),整整负债15亿,直到2006年底才彻底还清~据说,这届奥运会是整个奥运会历史上最赔钱的一届。有时候觉得,加拿大人的谐音梗也用得挺熟练的,但为什么锅只有体育馆一个背...
看这个图的意思,你们说现在这个顶子能被拉上去了么?
这个体育场还是有很多高光时刻的,毕竟这里是加拿大可容纳人数最多的体育场,很多名人都曾经在这里开演唱会,去年,这里还是女足世界杯的举办地!
空白的14年
很难想象1967年的世界博览会到底给蒙特利尔带来多少杰作,除了Habitat 67,在蒙特利尔的让·德普公园(Parc Jean-Drapeau)居然还有另一个有意思的现代建筑,便是现在的生物环境博物馆(Biosphère,Environment Museum)。
当年的美国馆有一种UFO的气质~
1967年世博会的时候,这里作为美国馆,轰动一时,是博览会的地标之一。那时的美国馆真的可以用“惊艳”来形容,不仅仅是你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原型的钢架穹顶,除了钢架,还有一层透明的大泡泡,简直就是小说中才能看到的画面。
这场火也奠定了Habitat 67唯一存留的完整世博会成果的地位
不过这漂亮的场馆,似乎也验证了“红颜命薄”的惯例。1976年,在场馆维护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外面的“泡泡”烧得一干二净。这里也一度因此沉寂,而一晃,就是十四年。这14年间,除了一些科幻题材的电视剧曾经在这里取景,大家很难再有他的消息。
新博物馆主题丰富,利用多媒体的主题展示让人们对气候和环境有了更深的思索
直到1990年八月,Environment Canada买下了这里,并在这里设立了博物馆,“美国馆”才再次焕发了生机,不过现在,它已经是北美唯一的环境博物馆了~
沉睡的孩子
蒙特利尔曾经的冰酒店叫做Snow Village哦~
说到冰酒店,我知道你们都会想到每年都有新面貌的魁北克城的冰酒店(Hôtel de Glace)。不过今天小编想给你介绍的,是一个也许你很难看到的,来自蒙特利尔的冰酒店——Snow Village。
冰酒店内部装饰非常漂亮,还有很多蒙特利尔元素
这是一个只有四岁的孩子,只在2012年的年初和2013年的年初醒来过。虽然只有两年,这里却获得过很大的关注,而且也得到了不少殊荣。这里曾经被CNN Travel评选为冬天最值得前来的美丽目的地,也在当地获得了多项殊荣。即使今天看到那些曾经的旧照,你仍旧会被冰酒店房间内迷幻的灯光,充满“蒙特利尔味儿”的装饰所吸引。
遗憾的是,因为缺乏资金支持,Snow Village已经停办两年了。上到冰酒店的脸书,时间似乎就那样永远停在了2013年的12月6日。只是不知道未来,大家是否有机会,在蒙特利尔,再次看到那美丽的冰雪童话。来看看未来是否有人能唤醒他吧~
内容来源:加拿大旅游局
建筑永远是一个城市构成中最重要的元素,他们构成了城市的样貌,他们为我们脚下的土地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功能,他们让城市拥有了更完美的轮廓,也带给城市最与众不同的性格。
不知道有多少人被那充满情怀的文字洗了脑。在他们看来,如今城市建筑的钢筋水泥就是冰冷的象征,他们抱怨现在所有城市的建筑都毫无个性。可事实真是如此么?现代建筑又是否真的那么不值一提?也许你可以到蒙特利尔看看。
行走在蒙特利尔的街头,你会觉得自己仿佛在阅读一部与建筑有关的编年史。行走在旧港或者老城区的时候,我们经过的每一栋建筑仿佛都经过了精雕细刻,建筑外檐的每一份装饰都独具匠心,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曾经的那个慢节奏但精致的旧生活中。
“美丽”这个词绝不仅仅局限于那些独具韵味的古典建筑。扔掉你的偏见,试着去用心感受一下那些带着工业化烙印的新建筑,你会发现,那些不规整甚至奇形怪状的建筑背后,也自有一番值得回味的风情。那些显得有些冰冷的现代建筑,会让你意识到在那个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建筑背后的故事,都会变成这个城市的传奇。
理想主义者未完成的梦
圣劳伦斯河畔,当你看到一个奇形怪状但非常好看的建筑时,不用问,那就是Habitat 67。Habitat 67 是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仅存的硕果之一,不仅仅是蒙特利尔的地标,更是整个加拿大都引以为傲的建筑之一。
Habitat 67是设计师萨夫迪(Moshe Safdie)设计的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房。开始时,建筑并没有一个整体的样子,而是一个一个像盒子一样的住宅单元。在这些“盒子”预制建造出来后,再像集装箱那样以参差错落的形式堆积起来。并且还能根据需求不断扩建。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宣传图)
当时,中低收入人群居住的环境十分拥挤,萨夫迪的设想是让这些低收入的人群能花更少的钱,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单亲家庭的住处”表达了萨夫迪对Habitat 67 的定位,你也能通过这里,感受到萨夫迪在人文关怀上做出的努力。虽然Habitat 67居住密度极大,每个建筑单元的面积很小,而且造价低廉。但每一个单元的住户都能拥有一个阳台和一个屋顶花园。生活的地方有阳光,有花园,明天遇到再大的困难,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师萨夫迪(Moshe Safdie)在麦吉尔大学建筑系时制作的模型 Photograph: Bettmann/Corbis
Habitat 67的最初设计稿也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有很大出入,最初规划的建筑单元有900个,可为了赶上1967年的世博会,社区的规模大幅缩减,成品只有158个住宅单元。但这不影响当时这栋建筑带给世人的震撼。要知道,那时候,是将近50年前啊!而且,它还开创了三维预制居住单元的先河。
萨夫迪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三维预制单元相关的理论,Habitat 67就像是一个检验他理论的伟大作业。这理论和造型与当时风靡世界的日本建筑届新陈代谢派(Metapolism)的众多观点不谋而合。
错落有致的设计让每一层的居民都能感受到阳光
当年的Habitat 67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然而普通市民们却并不太买账,他们觉得这里地理位置太偏,居住密度又太大。托地理位置和大师的关系,如今的Habitat 67的更像一个高档社区,有时候让人觉得有些遥不可及。这似乎和萨夫迪开始想要打造的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乌托邦有很大不同,似乎变成了一个未完成的梦。但每一个加拿大人,都会自豪地指着这里,大声地说:“This is made in Canada!”
举债完成的体育场
提起蒙特利尔的奥林匹克体育场(Olympic Stadium),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大家对这里的熟悉无非是因为这里有一座蒙特利尔塔,高达175米,是世界最高的倾斜建筑物。套用一句常用的说法,就是“我们的斜塔比比萨斜塔还高”!然而这并没有用,因为并没有人从这座塔往下扔铁球
还是先来说说这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历史吧,为了迎接和举办奥运会,蒙特利尔在70年代建造了这个体育场。这是当时蒙特利尔第一个有盖的体育场,从此蒙特利尔人再也不用顶风冒雨地看比赛了呢!当然,作为体育场,我们不能忘记它的基本功能,比如举办激烈的美式足球赛,比如激烈的棒球赛,比如偶尔接一场大联盟的足球赛。当然偶尔也拉拉私活,办办演唱会什么的。因为体育场巨大的造型,当地人也亲切地称之为“THE BIG O”
(现在奥林匹克体育场的顶棚可能是最贵的顶棚之一了)
当然,别看我这么说,这个体育场最初的设计,其实颇具浪漫情怀。一开始的设想特别好,体育场可以加盖也可以露天,只要通过倾斜的高塔将体育场巨大的顶棚吊起来就可以实现。遗憾的是,骨感的现实告诉设计师“这事儿不靠谱”~最后只能将顶棚牢牢焊住。而每年光清理顶棚积雪,蒙特利尔都要花费上百万加元~所以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还要拉拉私活,接接演唱会。
(其实你还能到塔顶俯瞰蒙特利尔的景色)
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还有一个略带贬义的名字——“The Big Owe”。这是因为当年蒙特利尔为了举办1976年的奥运会(还有后续的修顶棚),整整负债15亿,直到2006年底才彻底还清~据说,这届奥运会是整个奥运会历史上最赔钱的一届。有时候觉得,加拿大人的谐音梗也用得挺熟练的,但为什么锅只有体育馆一个背...
看这个图的意思,你们说现在这个顶子能被拉上去了么?
这个体育场还是有很多高光时刻的,毕竟这里是加拿大可容纳人数最多的体育场,很多名人都曾经在这里开演唱会,去年,这里还是女足世界杯的举办地!
空白的14年
很难想象1967年的世界博览会到底给蒙特利尔带来多少杰作,除了Habitat 67,在蒙特利尔的让·德普公园(Parc Jean-Drapeau)居然还有另一个有意思的现代建筑,便是现在的生物环境博物馆(Biosphère,Environment Museum)。
当年的美国馆有一种UFO的气质~
1967年世博会的时候,这里作为美国馆,轰动一时,是博览会的地标之一。那时的美国馆真的可以用“惊艳”来形容,不仅仅是你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原型的钢架穹顶,除了钢架,还有一层透明的大泡泡,简直就是小说中才能看到的画面。
这场火也奠定了Habitat 67唯一存留的完整世博会成果的地位
不过这漂亮的场馆,似乎也验证了“红颜命薄”的惯例。1976年,在场馆维护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外面的“泡泡”烧得一干二净。这里也一度因此沉寂,而一晃,就是十四年。这14年间,除了一些科幻题材的电视剧曾经在这里取景,大家很难再有他的消息。
新博物馆主题丰富,利用多媒体的主题展示让人们对气候和环境有了更深的思索
直到1990年八月,Environment Canada买下了这里,并在这里设立了博物馆,“美国馆”才再次焕发了生机,不过现在,它已经是北美唯一的环境博物馆了~
沉睡的孩子
蒙特利尔曾经的冰酒店叫做Snow Village哦~
说到冰酒店,我知道你们都会想到每年都有新面貌的魁北克城的冰酒店(Hôtel de Glace)。不过今天小编想给你介绍的,是一个也许你很难看到的,来自蒙特利尔的冰酒店——Snow Village。
冰酒店内部装饰非常漂亮,还有很多蒙特利尔元素
这是一个只有四岁的孩子,只在2012年的年初和2013年的年初醒来过。虽然只有两年,这里却获得过很大的关注,而且也得到了不少殊荣。这里曾经被CNN Travel评选为冬天最值得前来的美丽目的地,也在当地获得了多项殊荣。即使今天看到那些曾经的旧照,你仍旧会被冰酒店房间内迷幻的灯光,充满“蒙特利尔味儿”的装饰所吸引。
遗憾的是,因为缺乏资金支持,Snow Village已经停办两年了。上到冰酒店的脸书,时间似乎就那样永远停在了2013年的12月6日。只是不知道未来,大家是否有机会,在蒙特利尔,再次看到那美丽的冰雪童话。来看看未来是否有人能唤醒他吧~
内容来源:加拿大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