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朋友说「Surplise」的时候,你可别 Surprise
日本朋友说「Surplise」的时候,你可别 Surprise,二语习得过程中如何改善发音器官僵化的现象?
这个题放了很久想不出答案,前几天看 paper,读到有几句话,觉得挺有启发。
首先,不是很同意发音器官“僵化”这种说法,并不是我们的发音器官僵化,而是我们出生起,我们的发音器官就针对我们的母语而进行调适,因此在说母语时,它还是很灵活的。“僵化”只能针对第二语言来说,但是针对第二语言来说,它从未灵活过,何来的僵化?
好啦好啦,我不炫耀专业知识,那么,发音器官僵化(无法准确发出第二语言的语音)的原因有很多,幼儿时没有建立语音表征、长久不练等都是原因,相关的回答请见:为什么有些母语者可以轻松做到的发音,非母语者后天学起来会非常困难,甚至难以学会? - 青格乐的回答。因为在这个回答中,我个人认为发音不准是“先天”带来的困扰,因此,这个问题后天上就会变得比较困难,但是,不是说一定不能解决,皇天不负有心人,熟能生巧。
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1.从输入和输出两方面结合。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比第 2 点更重要。具体怎么做,在听到一个该语言母语者发出该音节时的发音、口型、面部表情,如果能看到共鸣腔(口鼻咽三腔)以及舌位的立体图就更好了。 ---- 这一条,是把发音人的输出和听音人(也就是学习者)的输入结合了,而且这个输入是全面的,也就是从学习者的听感感知和对该音的发音原理都输入了。
但是,准确的输入就一定能输出吗?并不是。因此,学习者在自己训练时,最好也能看到自己的口型、面部表情同时能看到自己的共鸣腔以及舌位的立体图。--- 这一条,是把学习者的输入和输出结合了。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很多学习者发不对音,并不是因为他发不出,而是对他的语音表征系统来说,这两个音他听来是一样的,比如日本人发不出 R 和 L,他听起来是一样的,所以他也用 L 代替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他听起来也是不一样(R 和 L),然后也试图发出不一样的(R 和 L),但是当他发出这两个音时(R 和 L),他自己听起来觉得是不一样的(R 和 L),但是英语母语者听的很醉(L 和 L,都是 L,surprise!)……然后中国人在这方面经常嘲笑日本人的发音,其实我们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 China 的 Ch,中国人容易发成舌面音,但是其实这是一个舌缘音,但是我们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老美发 China 的时候有什么不对劲,也不觉得自己发的时候有什么不对劲,但是其实我们发的也是不对的,只是因为舌面音的 CH 和舌缘音的 CH 并不会造成意义的区别,所以大部分人也不会关注,老美也只觉得哪里不对,但是说不出为什么。
所以,要用图音结合的方法矫正。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问题,因为我们听感上已经无法辨别,必须要靠更精细的技术替代我们的耳朵来进行矫正。
但是我也明白这一条很难实现,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共鸣腔和舌位立体图,现在恐怕还没有这样的技术,但是看一个母语者的发音口型和立体图什么的,现在还是有很多,在这里推荐 @Jason 的一些教发音小视频,比如会有【Jason 教发音】Unit 19 /b/ as in baby - Jason 口语教室 , 我相信这样的高大上的软件应该会很多,大家有心的可以去找找。如果看不到自己的口型和发音时的口腔舌位什么的,但也一定要把自己的发音录下来听一听,和母语者比对一下,也是有帮助的。
2.练练练
如果你在 1 的基础上,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发现,咦,我发的音以及那些舌位图和母语者真的没区别了哎!或者如果你找个母语者听一下,他说,Hey, this is so authentic! I cannot hear any difference with native speaker!! 那么说明你已经完成了很重要的一步:已经明白如何准确的发出这个音。但是,这远远远远不够,因为你发对一次,不代表你能发对一万次,要想形成一个有效的语音表征,要练练练,而且每一次练的都要对对对!不仅单个音节,放在其他词组里,句子里,语流里,都要达到既准确又足够量。为什么要这样?请参考这个回答:为什么我能听懂一种语言,却说不出来? - 青格乐的回答 简单来说,知识的建立和技能的获得并不等同,也就是说,知识学会了才只是知识,但是要达到技能熟练水平,还需要大量、足够的练习。就像你能顺利弹下一首曲子,但是你可能需要练一千次,才能在任何场合都毫无压力的弹完这首曲子。
最后,我个人觉得不用太纠结于这个问题,口语流利性的体现并不是说要发音纯正,关于流利性的考察指标一般来说是语速和停顿,没有一点是在要求发音要多么接近母语者,我觉得除非是对发音有着极端追求的人,否则与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纠音上,不如把时间用在对语言其他层面的提高上。
内容来源:知乎日报 青格乐
这个题放了很久想不出答案,前几天看 paper,读到有几句话,觉得挺有启发。
首先,不是很同意发音器官“僵化”这种说法,并不是我们的发音器官僵化,而是我们出生起,我们的发音器官就针对我们的母语而进行调适,因此在说母语时,它还是很灵活的。“僵化”只能针对第二语言来说,但是针对第二语言来说,它从未灵活过,何来的僵化?
好啦好啦,我不炫耀专业知识,那么,发音器官僵化(无法准确发出第二语言的语音)的原因有很多,幼儿时没有建立语音表征、长久不练等都是原因,相关的回答请见:为什么有些母语者可以轻松做到的发音,非母语者后天学起来会非常困难,甚至难以学会? - 青格乐的回答。因为在这个回答中,我个人认为发音不准是“先天”带来的困扰,因此,这个问题后天上就会变得比较困难,但是,不是说一定不能解决,皇天不负有心人,熟能生巧。
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1.从输入和输出两方面结合。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比第 2 点更重要。具体怎么做,在听到一个该语言母语者发出该音节时的发音、口型、面部表情,如果能看到共鸣腔(口鼻咽三腔)以及舌位的立体图就更好了。 ---- 这一条,是把发音人的输出和听音人(也就是学习者)的输入结合了,而且这个输入是全面的,也就是从学习者的听感感知和对该音的发音原理都输入了。
但是,准确的输入就一定能输出吗?并不是。因此,学习者在自己训练时,最好也能看到自己的口型、面部表情同时能看到自己的共鸣腔以及舌位的立体图。--- 这一条,是把学习者的输入和输出结合了。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很多学习者发不对音,并不是因为他发不出,而是对他的语音表征系统来说,这两个音他听来是一样的,比如日本人发不出 R 和 L,他听起来是一样的,所以他也用 L 代替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他听起来也是不一样(R 和 L),然后也试图发出不一样的(R 和 L),但是当他发出这两个音时(R 和 L),他自己听起来觉得是不一样的(R 和 L),但是英语母语者听的很醉(L 和 L,都是 L,surprise!)……然后中国人在这方面经常嘲笑日本人的发音,其实我们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 China 的 Ch,中国人容易发成舌面音,但是其实这是一个舌缘音,但是我们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老美发 China 的时候有什么不对劲,也不觉得自己发的时候有什么不对劲,但是其实我们发的也是不对的,只是因为舌面音的 CH 和舌缘音的 CH 并不会造成意义的区别,所以大部分人也不会关注,老美也只觉得哪里不对,但是说不出为什么。
所以,要用图音结合的方法矫正。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问题,因为我们听感上已经无法辨别,必须要靠更精细的技术替代我们的耳朵来进行矫正。
但是我也明白这一条很难实现,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共鸣腔和舌位立体图,现在恐怕还没有这样的技术,但是看一个母语者的发音口型和立体图什么的,现在还是有很多,在这里推荐 @Jason 的一些教发音小视频,比如会有【Jason 教发音】Unit 19 /b/ as in baby - Jason 口语教室 , 我相信这样的高大上的软件应该会很多,大家有心的可以去找找。如果看不到自己的口型和发音时的口腔舌位什么的,但也一定要把自己的发音录下来听一听,和母语者比对一下,也是有帮助的。
2.练练练
如果你在 1 的基础上,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发现,咦,我发的音以及那些舌位图和母语者真的没区别了哎!或者如果你找个母语者听一下,他说,Hey, this is so authentic! I cannot hear any difference with native speaker!! 那么说明你已经完成了很重要的一步:已经明白如何准确的发出这个音。但是,这远远远远不够,因为你发对一次,不代表你能发对一万次,要想形成一个有效的语音表征,要练练练,而且每一次练的都要对对对!不仅单个音节,放在其他词组里,句子里,语流里,都要达到既准确又足够量。为什么要这样?请参考这个回答:为什么我能听懂一种语言,却说不出来? - 青格乐的回答 简单来说,知识的建立和技能的获得并不等同,也就是说,知识学会了才只是知识,但是要达到技能熟练水平,还需要大量、足够的练习。就像你能顺利弹下一首曲子,但是你可能需要练一千次,才能在任何场合都毫无压力的弹完这首曲子。
最后,我个人觉得不用太纠结于这个问题,口语流利性的体现并不是说要发音纯正,关于流利性的考察指标一般来说是语速和停顿,没有一点是在要求发音要多么接近母语者,我觉得除非是对发音有着极端追求的人,否则与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纠音上,不如把时间用在对语言其他层面的提高上。
内容来源:知乎日报 青格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