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在中国银行做兼职的大学生活。。。

在加拿大的朋友们,有没有开始一丝丝的怀念国内的熙熙攘攘,顺风顺水,年轻与活力。真真的是墙里面的不顾一切要出来,墙外面的又蠢蠢欲动要回去。人总是复杂又矛盾的,习惯性的怀念从前,怀念以前不喜欢的生活。中学的时候怀念小学,高中的时候怀念中学。上大学的时候想出国,出国了以后才发现那颗根深蒂固的中国心。

2007年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充满者无畏,可能就是这一股子的傻劲给自己创造了一段精彩的校园生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经历,注册入学的第一天,总会有一些很热心的师兄师姐来帮新生带路,搬行李,打扫寝室,分享母校的种种经验。当时天真的以为,师兄师姐们真是热情,直到后来自己也成了师兄,才明白原来自己的行李也有师兄搬,多半是托了漂亮小师妹的福(人总会不自然的隐藏下自己的小心思,特别是春心荡漾的时候)。。。。

开学没几天,这些师哥师姐又会走街串巷,隔三差五的出现在新生寝室。当时的气氛那个活跃啊,天南海北的侃。我们这些新生在热烈的气氛下,果断的被加入了由师兄们主导的DV社,轮滑社,古诗社等社团又或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每人填写了一张师兄给的大学生信用卡申请表。就是这一张大学生信用卡申请表开启了我未来一年的办卡生活。

在填过表的两个月后,我们每人都收到了一张中信银行的信用卡,据说这张卡是为大学生量身打造的,具体的条款我也记不清了。重要的是,当时办卡的师兄看我和寝室的一个兄弟“灵光”,就主动找到我们希望能与他们合作赚钱。方法就是我们做“下线”找更多的大学生填表办卡,每成功申请一张卡,就可以得到1元的酬劳,对的,就是这么丰厚1RMB。当时师兄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就我们学校而言大概有六万人,因为开卡免费,保守估计每五个人就会有一人办一张,就是一万多元的酬劳,还不算全城的其他大学,这对于当时的我们可谓前途一片大好。于是在课余饭后,我们就在自己校园里积极的开展了办卡工作。在教学楼,寝室楼,食堂,健身房,篮球馆,图书馆,我们见人就扯:“同学办张卡吧”。在我们地毯式的轰炸后,我们两人几乎成为了校园里的办卡传奇或是脑残伴侣,不管怎样我们在三个月的课余时间成功的得到了近两千张的同学申请表。当我们手拿2000元大洋时,满满的轻松愉快,毫无压力可言,因为在那段时间内,我们不但认识了几乎所有的同院新生,还结识了很多日后的大学兄弟。

写到这里,我不禁又一次的感叹熟知一门语言与环境是多么的重要。出国以后,才发现当年的办卡成功,是源自一个好的土壤。自己当家做主的地方,怎么折腾一下都有希望,手脚完全放得开,哪用担心什么发音不好,咬字不清,文化冲击。再想想刚入多伦多的窘境,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当时我和我的伙伴就想,我们既然做的不错,为什么还要给人当下线。不如直接去联系银行,跳过师兄的剥削。因为我们当时的酬劳是每张1 RMB。所以我们狠下心估计,师兄应该可以从银行得到每张5RMB的巨资。这样一算他就会从我们手中至少到8000元,真是坐着就赚钱了。于是我们就决定单干,自己去银行联系业务,希望可以劳有所值。

话虽容易,但实践起来还是蛮难的,因为压根不知道和谁去谈,以及怎么谈。师兄是不会说的,网上也没有。总不能跑到人家分行或是打服务电话去说我想帮你们推信用卡吧, 有点常识的同学都明白,这些业务是应该找总部去谈的。可是就算到了总部,也分不清应该是去找哪个部门。于是我们又发挥了愣头青的精神,直接去总部,能见到谁就和谁谈。我们想如果他说你们找错人了,就会帮我们指点一位对的人。

于是我们两个人兴兴的就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的总府路,成都各大银行的总部都汇集于此。我们挑了挑,选择了一家楼最高的,我记得不是工商银行就是建设银行。国内银行的总部绝对装修光鲜亮丽,工作人员着装笔挺。而我们却穿着自认为正式的牛仔裤,运动鞋。。。还好国内的保安叔叔人好,让我们如愿以偿的进了大厅。可是大家都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又加上自己着装的格格不入,更不知从何入手。果然晃荡了一会儿,就被前台淡淡的打发了,只说了句我们暂时无人能接待你们。。。现在想想中国也是蛮可爱的,如果是西人的地方,没有个预约就想去见人家负责人,还真以为自己是个人物。。。

还好当时我们比较单纯幼稚,被一家请出来了就去另一家呗,一点都不曾打退堂鼓。由于刚才的经验,我们就选择了一家楼较矮的中国银行,大致情景和几乎和上家一样。但不同的是,我们决定绕过“碍事”的前台,直接走去办公室。我现在实在是记不得细节当时是怎么走入部门主管的办公室,只记得我们开口就说我们是xxx大学的,我们希望代理中国银行的大学生信用卡业务,我们曾经在三个月内办过近二千张卡。侥幸的是,对方不但没有哄我们出去,还把我们学校的业务交给了我们,并且给了很多礼品作为开卡礼物,我记得是北京奥运会的福娃书签。就这样,没有简历,没有预约的就拿下了业务。更令人吃惊的是,中国银行给出的commission是10元一张(其实依然很少),不禁一阵狂喜。可是瞬间就悔恨起来,最好的资源都被1元一张给师兄剥削去了。。。

后面一年的故事,我们去了成都大大小小的一些院校,按照以前的模式,有自己办的,也有找校园下线办的,只不过我们两人给出下线的价格是3元一张,(已经和我们自身一样多了)办卡确实帮我们赚了不少的生活费,但随着竞争越来越多与更加丰富的校园生活接踵而来(自己开了一家校园洗衣店),我们最终暂停了此项业务。

现在来了多伦多,我还是比较怀念那一段的办卡日子。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拿下业务,见人就聊,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与无障碍交流带来的亲和力给了我们多伦多无法比拟的广阔市场。同时也深刻感受到,若想融入加拿大的主流社会,单就语言上要付出的东西还有很多。中国虽然面临着很多艰难的问题,但不得不说对于我而言那是一块恶魔与天使的共存的土地。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