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不在乎你的人一起过圣诞

来源:假装在纽约 
WeChat_Image_20171222221933.jpg

 ➊

每年11月下旬到1月初是节日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集中了感恩节、圣诞节和新年这三个最重要的节日。如果这段时间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地方度过的话,我一定会选择纽约。

原因很简单:纽约有节日味儿,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节日主题的装饰,路上走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息。置身其中,你会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心情也变得好起来。

不管是呼朋唤友还是一个人,节日的纽约一定不会让你感到无聊,可以做可以看的事情太多了。

可以到洛克菲勒中心门前看那棵装饰了4万盏LED灯的巨大圣诞树。每年这里的圣诞树点灯仪式是从1933年开始延续到今天的传统。
WeChat_Image_20171222221936.jpg

还可以去 Saks Fifth Avenue 精品百货看灯光秀。他们用灯光和音乐把整座建筑变成迪士尼动画片里的魔幻城堡,平均每天吸引50万人来观看,今年演绎的主题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WeChat_Image_20171222221939.jpg

哪怕只是在街上随便走走,也能不时地撞见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比如这是一个高级珠宝品牌的旗舰店,他们干脆把整栋楼都变成了圣诞礼盒。
WeChat_Image_20171222221942.jpg

纽约几大知名百货公司每年都会用大半年的时间精心设计制作特别的圣诞橱窗,然后在假日季里展出,这同样也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节日传统。

今年的橱窗秀有 Barneys 的节日乌托邦;Bloomingdale's 和电影《马戏之王》合作的大马戏橱窗秀,动用了760颗施华洛世奇水晶;Lord & Taylor 的橱窗秀主题是雪夜圣诞;Bergdorf Goodman 的橱窗主题则是“带着爱去纽约”。
 
WeChat_Image_20171222221946.jpg

当然其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还是梅西百货的橱窗,今年梅西橱窗的主题是“完美的礼物让大家相聚在一起”。
 
WeChat_Image_20171222221949.jpg
WeChat_Image_20171222221952.jpg
 
 

 如果你不怕冷,还可以在跨年夜去时代广场看新年倒计时庆祝。不要觉得这么做有点傻,全纽约有100万人和你肩并肩排队在寒风中等候,全美国还有几亿人守着电视机看直播,似乎大家都要亲眼看到水晶球从时代广场降落才能确认新的一年真的已经来临。

据说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你可以随便抓住身边任何一个人和他或者她接吻——以新年的名义,对方一定不会怪罪你。我知道这个传统,是因为某年新年我就被旁边站的一个完全不认识之前也没有讲过任何话的黑哥们猝不及防地嘴对嘴亲了一下。
WeChat_Image_20171222221955.jpg

我很羡慕也很佩服纽约人的正是这一点,他们年复一年地保持着对节日的欢喜与热爱。这种欢喜和热爱是如此简单纯粹又强烈,让每一个人都会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想要融入其中。

想想我们中国人过节日,似乎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纯粹的欢喜。





中国的节日传统非常悠久,我们今天过的大多数节日早在汉朝就已经确立成型,按理说这些节日背后有非常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可是为什么我们却没有对节日的向往和期待呢?

即使是在春节和元宵这样一年最重要的节日里,节日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淡,我们常说“年味儿”没有了,感受不到那种节日带给我们的纯粹欢喜。

其中的一个原因, 我想是我们给节日赋予了太多本来不应该由节日来承载的意义。

首先是吃。中国人太能吃也太会吃了,所以我们擅长把一切节日都变成吃的节日,吃粽子,吃元宵,吃月饼,还有无论什么节都得吃的饺子。大约因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对食物的渴望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纪念重要日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吃点好的,吃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

我们太看重吃这件事,以至于把吃变成了节日唯一的目的。于是,中秋变成了月饼节,端午变成了粽子节,甚至连美国人的感恩节,我们都戏称为火鸡节。

更不用说,我们还发明了饭局。“过节了,一起吃个饭吧”,所有的节日都成了饭局的理由。如果说把一切节日变成和吃有关的节日还延续着一定的文化含义,让各个节日保持了个性的话,那么饭局这种形式,则抹平了不同节日本身的特色,让所有的节日彻底同质化。

其次是人情。中国的传统节日过于倚重人情和关系,难免给过节的人造成或重或轻的心理负担。想想竞相攀比的压岁钱,想想那些流于形式毫无意义的饭局,想想每年春节走亲戚时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付的七大姑八大姨,过节还真的让人向往不起来。

除了亲戚之间的人情往来,节日还常常被我们当成拉关系的好时机。你知道每年哪一天北京的交通最拥堵吗?是中秋节的前一天。每年中秋前夕,无数月饼在中国人之间互相流转,中秋长假前的最后一天是送出月饼的最后机会,所以这一天外地进京的送礼车比平时要多出好几倍,常常让北京的交通限于瘫痪。

再次,是购物。随着电商时代的到来和移动支付的不断升级,所有节日都被改造成了购物节,各种各样的节日变得千篇一律,线上线下商家联动舆论阵地,把买买买培养成了人们度过节日的唯一方式,将“清空购物车”塑造成表达爱意的唯一方式。从年初的元旦大促到年末的圣诞大促,我们防不胜防地成为商家的猎物。

而即使如此也无法满足节日购物需求,于是我们创造了双十一,全世界大概只有我们创造一个专门用来购物的节日。在购物狂欢里,所有节日更是变得同质化,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吃吃吃、买买买和人情关系,这些作为节日的一部分本来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我们把这三件事变成了节日唯一的目的所在。于是,只有小孩子才喜欢过节,而成年人则把过节当成了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和负担。

节日的真正意义应该是情感。离开了情感的依托,节日就会变得苍白空洞,流于形式,吃再多的东西,买再多的东西,也无法填补你内心真正的空虚。

节日是传递爱的契机,是给那些平时没有机会说出口的爱一个表达的机会。





一个真正能够让人向往、能让成年人也像孩子一样满怀期待和纯粹欢喜的节日,背后一定有强大的情感内涵作为支撑。

拿圣诞节来说,就是一个有强大情感内涵的节日。电影、电视、真实生活中,有太多关于“爱”的圣诞故事了,有家人之间的爱,有朋友之间的爱,也有陌生人之间的友善和关爱。

比如弗吉尼亚的故事。1897年,8岁的小女孩弗吉尼亚写信给纽约《太阳报》,问: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圣诞老人?看似没有价值的问题,却让《太阳报》在1897年9月21日专门发了一篇社论来回答。在那篇社论里,执笔者写到:

“圣诞老人确实存在。他的存在,就跟我们相信爱、善心、忠实是存在的一样。”

“你见不到的世界里有一层布障,即使世界上最强最强的人也拉不开。只有我们的信仰、幻想、诗歌、爱、浪漫,才能推开那层布障,让我们看到至高的美丽和光辉。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真实和永恒的了。”

这篇社论后来被《纽约时报》誉为“美国新闻史上最著名的社论”,它不仅肯定地回答了小女孩的问题,更为所有人解释了一切节日存在的终极意义,节日所承载的浪漫主义想象是善与美的集中体现,相信节日的原始意义可以让我们永远对爱深怀信仰。

还有那篇我们都读过的欧·亨利小说——圣诞节前,一对窘迫的夫妇互赠礼物,女主人公卖掉了头发给丈夫买了表带做礼物,男主人公卖掉了手表,给妻子买了发饰做礼物。两件对他们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的礼物,反而让故事格外动人。

而这篇小说的名字之所以叫《麦琪的礼物》,并不是因为主人公名字叫麦琪,而是因为“麦琪”是圣诞节馈赠礼物这个习惯的缔造者,他们把礼物带来送给出生在马槽里的圣婴耶稣。

作者在故事结束时说:“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傻孩子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他们也是最聪明的”故事里的人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但也是因为如此,彼此更确定对方的爱。

最有诚意的礼物,可能并不是花费了多少金钱,而是为你花费的心思和时间,是其中包含的爱与诚意。

还有电影《真爱至上》。这是最适合在圣诞观看的片子,影片讲述的故事都发生在在圣诞节前5周。五周时间里,许多爱情故事生根发芽,最终在圣诞夜结出果实。

"Love, actually, is all around."

爱是无处可寻的东西,却又无处不在,故事里的每一段爱情都会令人忍不住思考,爱是什么?是英国首相大海捞针般寻找贫民街的真爱;是7岁小男孩闯过机场一道道安检,给9岁的小女孩儿表白;是语言不通的两个人学习对方语言的执着……

那么多有关爱的故事在圣诞夜发生,爱是包容、是支持,也是勇敢。暗恋好友妻子的小伙子在圣诞夜举着牌子告白之后,满足地说"enough",圣诞节彩灯亮起,让人想到《史密斯夫妇》里男主回忆遇到妻子的第一眼,说"You look like Christmas morning." 

如果你有心收集,还能找到许许多多关于圣诞节的故事,而且它们的主题都只有一个:爱。

所有这些爱的故事,不断地深化着圣诞节的内涵,给圣诞节增加了让人心向往之的神奇魔力。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