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猫真的能解忧吗?
文 | 王越
“吸猫”是随着80后90后入驻互联网各大论坛开始兴起的新兴现象,其发展自然与这批人群的生存状态密切联系。猫,曾经是空巢老人的标配,如今成了空巢青年的必备品。
“知道”(nz_zhidao)跟你聊聊,吸猫真的能解忧吗?
“早上吸口猫,胜买十个包。”互联网上,有关“吸猫”的段子层出不穷。有猫一族每日晒出“主子”的玉照等待点赞。自媒体打着“何以解忧,唯有吸猫”的旗号开启云养猫模式,培养了一批猫明星,获得大批流量。猫风猫雨刮了好几年,却依然风头正劲。猫能虏获这么多人的心,难道仅仅是因为一个“萌”字吗?
杀猫者,死
猫的身份古往今来经历着戏剧性的转换,在古人眼里,猫是一种神秘而有威力的动物。古埃及人以猫为神,猫神名伊路鲁士(AElurus)。因为猫的眼睛可以像月一样有圆缺,他们敬其为猫神,将猫做成木乃伊,杀猫者受死刑。在中国上古时代,猫也是受人敬畏,从八蜡的祭礼看来,它与先啬、司啬等神同列。黄汉《猫苑》(卷上)也说:“丁雨生云,安南有猫将军庙,其神猫首人身,甚著灵异。中国人往者,必祈祷,决休咎。”
在原始时代,生产力低下,原始人在同自然(也包括社会)作斗争的过程中,往往无能为力。他们的知识限制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因而对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感到神奇莫测,认为在冥冥之中有神在控制、指挥,于是凭借自身的生活体验,通过想像和幻想,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并按照幼稚的思考造作出神的故事,以解释自然现象,征服和支配自然力。猫在远古时期作为神话的一个对象,作为对抗自然的情感寄托和想象驰骋的素材存在。后期进入农业生产时期,猫成为捉老鼠的帮手,解的是农民生存之忧。《正字通》释猫:“陆佃日:鼠善害苗,猫能捕鼠。”能否有效地杜绝鼠患,就成为人类评断猫眯贤或不肖的标准。
在当代,生产工具性退去,情感成为主要矛盾。不过,猫为何成为当代的群宠之物?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猫的面部神经较少,很多动作是没有含义的,拍摄的人捕捉到一些猫的瞬间将其制作成图片或者视频,并配以文字使其人格化,看的人也会将感情投射到其中,在互联网作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当下,猫成为媒介选择的产物。
空巢青年的“信仰”
“吸猫”是随着80后90后入驻互联网各大论坛开始兴起的新兴现象,其发展自然与这批人群的生存状态密切联系。猫,曾经是空巢老人的标配,如今成了空巢青年的必备品。“空巢青年”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且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一般远离故乡,独自在外打拼,单身并且独居。《中国青年报》关于空巢青年生存现状的报道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精神上的孤独感和社会性的无归属感成大多空巢青年的两大特点。
他们常常自嘲:“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回家对着一面墙,唯有猫狗是亲人。”在繁华都市中的“零余者”,为工作奔忙,社交圈较窄,承受着与曾经的家庭关系疏离建立新的社会联系的压力。他们一边在喧嚣的城市和拥挤的人群中感受着自己的渺小,一边努力适应着现代新单身方式。养一只宠物,便成为了增强陪伴感,减少孤独感的较佳方式。
在诸多宠物中,他们又对猫情有独钟,据部分空巢青年表示:猫不需要遛,不需要特别的陪伴,不需要太多的感情输出,很独立,不需要过多时间来照顾。对于部分忙碌疲惫的年轻人来说:没时间管的时候也安安静静不打扰人,不会像狗一样让人有愧疚感,是宠物不可多得的良好“品质”。
猫咪又因为其可爱的长相而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治愈功能。他们的长相酷似婴儿:大眼睛,小鼻子,圆脸。猫的声音温柔轻灵,正如德国作冢、儿童文学冢霍夫曼(Ernsl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曾赞叹的:“一个小小的字眼‘喵’,就表达出快乐、痛苦、幸福、喜悦、害怕和失望……简言之,所有感受和激情的丰富层次,和这简单无比的工具相比,人类的语言表意,算得上什么呢!”他们简单、纯真、没有攻击性,可以给积蓄了过度紧张情绪和慢性心理疲劳的人心灵的抚慰,是一个可以予感情以寄托的活物。在疏离感和焦虑感普遍存在的城市,小巧可人的猫在孤灯一盏的家中治愈着受伤的现代人。
专栏作家Neil Steinberg撰写的题为《萌之新科学》的长文中这写道,“人类总是拥抱家庭神:不是创世的普世之神,而是那些更小的、更为私人化的盟友,由此他们纾解了本来应当是残酷和孤独的生活。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有着他们本该拥有的朋友,或者他们本该爱护的子嗣。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通常都是孤独的。泰迪熊存在是因为夜晚黑暗而漫长,而你的父母总得在某个时间点去往自己的床榻,留下你独处。”
没猫的人点开博主的首页开始云吸猫,有猫一族用多日修炼的撸猫之术让猫咪在腿上咕噜咕噜地地撒着娇,一日的烦忧便烟消云散。
当吸猫成为一种“流行”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要靠猫来缓解孤独感。一部分人天生爱猫,渐渐地,互联网和圈子文化让撸猫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爱猫便脱离单纯的爱好,成为所谓青年人的身份标识。前有猫与文艺千丝万缕的联系,后有“萌文化”盛行,媒体与文化产业抓住大众心理在文艺作品中植入猫元素。让自己与猫建立联系成为融入流行文化场域的方式,而融入群体,追赶流行则给人带来安全感。
部分人的爱猫是“佛系爱猫”,刷到一张“猫片”,大呼可爱,随即评论转发,将猫贴顶到极高关注量。然而,他们注意力又迅速被别的事物吸引过去,在与朋友交往时,却成为了“爱猫一族”,“不吸就会死星人”。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写道:“所谓的快乐,很可能是让个人对生命意义的错觉和现行集体的错觉达成同步而已。只要我的想法能和身边人的想法达成一致。我就能说服自己,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而且也能从这个信念中得到快乐。”
没有自身特异性和创新性的灵魂常常需要认同感和安全感,因而急于融合进群体中,投靠于流行。吸猫于是成为了一种潮流标志。生怕落后于社会、落后于生活、落后于信息的部分人群以顺从的姿态推动了这场爱猫狂欢。
猫解的不仅是孤独之忧,更是精神荒原之忧。
以猫为神寄托感情也好,以猫为宠物也好,也都是把猫作为自我的内心投射。小小一只猫能解忧是假,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来物尽其用是真。人类最原始的需求是联结彼此,当联结被外界阻断时便会不自觉去寻找新的磁场。人有缺憾之处才求助于外物,而这种情感的缺口又恰恰是人文的诞生之处。不过,寄托感情和耽于利用终究是纠缠着更多的烦恼,将猫当成是与人类同处一片大陆中的一个生灵平等看待,建立自然的情感联系,才是根本解忧之妙方。
来源:南周知道
“吸猫”是随着80后90后入驻互联网各大论坛开始兴起的新兴现象,其发展自然与这批人群的生存状态密切联系。猫,曾经是空巢老人的标配,如今成了空巢青年的必备品。
“知道”(nz_zhidao)跟你聊聊,吸猫真的能解忧吗?
“早上吸口猫,胜买十个包。”互联网上,有关“吸猫”的段子层出不穷。有猫一族每日晒出“主子”的玉照等待点赞。自媒体打着“何以解忧,唯有吸猫”的旗号开启云养猫模式,培养了一批猫明星,获得大批流量。猫风猫雨刮了好几年,却依然风头正劲。猫能虏获这么多人的心,难道仅仅是因为一个“萌”字吗?
杀猫者,死
猫的身份古往今来经历着戏剧性的转换,在古人眼里,猫是一种神秘而有威力的动物。古埃及人以猫为神,猫神名伊路鲁士(AElurus)。因为猫的眼睛可以像月一样有圆缺,他们敬其为猫神,将猫做成木乃伊,杀猫者受死刑。在中国上古时代,猫也是受人敬畏,从八蜡的祭礼看来,它与先啬、司啬等神同列。黄汉《猫苑》(卷上)也说:“丁雨生云,安南有猫将军庙,其神猫首人身,甚著灵异。中国人往者,必祈祷,决休咎。”
在原始时代,生产力低下,原始人在同自然(也包括社会)作斗争的过程中,往往无能为力。他们的知识限制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因而对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感到神奇莫测,认为在冥冥之中有神在控制、指挥,于是凭借自身的生活体验,通过想像和幻想,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并按照幼稚的思考造作出神的故事,以解释自然现象,征服和支配自然力。猫在远古时期作为神话的一个对象,作为对抗自然的情感寄托和想象驰骋的素材存在。后期进入农业生产时期,猫成为捉老鼠的帮手,解的是农民生存之忧。《正字通》释猫:“陆佃日:鼠善害苗,猫能捕鼠。”能否有效地杜绝鼠患,就成为人类评断猫眯贤或不肖的标准。
在当代,生产工具性退去,情感成为主要矛盾。不过,猫为何成为当代的群宠之物?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猫的面部神经较少,很多动作是没有含义的,拍摄的人捕捉到一些猫的瞬间将其制作成图片或者视频,并配以文字使其人格化,看的人也会将感情投射到其中,在互联网作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当下,猫成为媒介选择的产物。
空巢青年的“信仰”
“吸猫”是随着80后90后入驻互联网各大论坛开始兴起的新兴现象,其发展自然与这批人群的生存状态密切联系。猫,曾经是空巢老人的标配,如今成了空巢青年的必备品。“空巢青年”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且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一般远离故乡,独自在外打拼,单身并且独居。《中国青年报》关于空巢青年生存现状的报道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精神上的孤独感和社会性的无归属感成大多空巢青年的两大特点。
他们常常自嘲:“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回家对着一面墙,唯有猫狗是亲人。”在繁华都市中的“零余者”,为工作奔忙,社交圈较窄,承受着与曾经的家庭关系疏离建立新的社会联系的压力。他们一边在喧嚣的城市和拥挤的人群中感受着自己的渺小,一边努力适应着现代新单身方式。养一只宠物,便成为了增强陪伴感,减少孤独感的较佳方式。
在诸多宠物中,他们又对猫情有独钟,据部分空巢青年表示:猫不需要遛,不需要特别的陪伴,不需要太多的感情输出,很独立,不需要过多时间来照顾。对于部分忙碌疲惫的年轻人来说:没时间管的时候也安安静静不打扰人,不会像狗一样让人有愧疚感,是宠物不可多得的良好“品质”。
猫咪又因为其可爱的长相而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治愈功能。他们的长相酷似婴儿:大眼睛,小鼻子,圆脸。猫的声音温柔轻灵,正如德国作冢、儿童文学冢霍夫曼(Ernsl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曾赞叹的:“一个小小的字眼‘喵’,就表达出快乐、痛苦、幸福、喜悦、害怕和失望……简言之,所有感受和激情的丰富层次,和这简单无比的工具相比,人类的语言表意,算得上什么呢!”他们简单、纯真、没有攻击性,可以给积蓄了过度紧张情绪和慢性心理疲劳的人心灵的抚慰,是一个可以予感情以寄托的活物。在疏离感和焦虑感普遍存在的城市,小巧可人的猫在孤灯一盏的家中治愈着受伤的现代人。
专栏作家Neil Steinberg撰写的题为《萌之新科学》的长文中这写道,“人类总是拥抱家庭神:不是创世的普世之神,而是那些更小的、更为私人化的盟友,由此他们纾解了本来应当是残酷和孤独的生活。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有着他们本该拥有的朋友,或者他们本该爱护的子嗣。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通常都是孤独的。泰迪熊存在是因为夜晚黑暗而漫长,而你的父母总得在某个时间点去往自己的床榻,留下你独处。”
没猫的人点开博主的首页开始云吸猫,有猫一族用多日修炼的撸猫之术让猫咪在腿上咕噜咕噜地地撒着娇,一日的烦忧便烟消云散。
当吸猫成为一种“流行”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要靠猫来缓解孤独感。一部分人天生爱猫,渐渐地,互联网和圈子文化让撸猫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爱猫便脱离单纯的爱好,成为所谓青年人的身份标识。前有猫与文艺千丝万缕的联系,后有“萌文化”盛行,媒体与文化产业抓住大众心理在文艺作品中植入猫元素。让自己与猫建立联系成为融入流行文化场域的方式,而融入群体,追赶流行则给人带来安全感。
部分人的爱猫是“佛系爱猫”,刷到一张“猫片”,大呼可爱,随即评论转发,将猫贴顶到极高关注量。然而,他们注意力又迅速被别的事物吸引过去,在与朋友交往时,却成为了“爱猫一族”,“不吸就会死星人”。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写道:“所谓的快乐,很可能是让个人对生命意义的错觉和现行集体的错觉达成同步而已。只要我的想法能和身边人的想法达成一致。我就能说服自己,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而且也能从这个信念中得到快乐。”
没有自身特异性和创新性的灵魂常常需要认同感和安全感,因而急于融合进群体中,投靠于流行。吸猫于是成为了一种潮流标志。生怕落后于社会、落后于生活、落后于信息的部分人群以顺从的姿态推动了这场爱猫狂欢。
猫解的不仅是孤独之忧,更是精神荒原之忧。
以猫为神寄托感情也好,以猫为宠物也好,也都是把猫作为自我的内心投射。小小一只猫能解忧是假,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来物尽其用是真。人类最原始的需求是联结彼此,当联结被外界阻断时便会不自觉去寻找新的磁场。人有缺憾之处才求助于外物,而这种情感的缺口又恰恰是人文的诞生之处。不过,寄托感情和耽于利用终究是纠缠着更多的烦恼,将猫当成是与人类同处一片大陆中的一个生灵平等看待,建立自然的情感联系,才是根本解忧之妙方。
来源:南周知道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2 个回复
刘畅他祖宗 - 好
赞同来自: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